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法学】《立法学》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7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立法学》教学大纲

Legislative Science

课程编码:07A12530 学分:2.0 课程类别: 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法学

推荐教材:

朱力宇,张曙光:《立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参考书目:

周旺生:《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一般立法理论,了解法律的立改废程序,进一步地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本质。立法是研究立法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由于立法学主要是研究在现实中立法所涉及的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技术等问题的,所以应属应用法学。因此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以司法实务中的案例等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接受。

本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掌握我国新出台的立法法具体内容、精神以及适用情况。通过讲授立法原理、立法制度和立法技术,引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立法现象及立法规律,使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审视已经学习过的各种具体的法律法规。其次,学生应当以《立法法》为依托,运用法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去解析立法制度的内在合理性,培养法律文本的分析能力。最后,学生应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立法技术。注重从中国国情出发来探讨、研究和阐明立法过程中的创意、决策和运作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求直接服务于立法机构和立法人员的立法实践。

课程的基本要求

立法学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并且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已具备相当的法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上择要讲授、分析现行立法、课堂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立法学基本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具体立法技巧则以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模拟立法为主,立法学相关理论和外国立法情况以学生自学为主,布置不少于二次的作业。

具体而言,立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立法现象的内在方面;立法现象的外在方面;对立法现象进行历史性和共时性的研究。

本课程是法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立法现象、立法规律及其他相关事务。包括介绍古今中外各个阶级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国立法理论产生和历史发展、本质、源流和特点,阐述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系统讲授中国现行立法制度、立法原理和立法规律,解释《立法法》的内容, 揭示中国立法理论和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学习立法学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掌握我国立法本意,促进法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学理论素养,加强学生对法律课程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掌握这一课程,是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型法学人才的应有之义,为学生将来从事法学、法律务实和各项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1.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程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立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及立法学的地位、意义;理解立法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立法学的研究对象;2、立法思想的一般发展。

    教学难点:立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立法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自学、讨论、课堂活动、作业等形式为辅。

    [授 课 内 容]绪论:立法学概述

    第一节 立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一、立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立法学的产生和形成

    一、立法学的产生

    二、立法学的形成

    第三节 立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学习和研究立法学的意义

    一、立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二、学习和研究立法学的意义

    第二章 立法的概念及立法的本质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立法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明晰立法与法的创制和法的制定的区别。了解立法的本质与法的形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立法的概念、立法的本质、立法的形成

    [授 课 方 法] 以电子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程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立法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一、立法的概念

    二、立法的特点

    三、立法的分类

    第二节 立法与法的创制、制定

    一、立法的创制、制定

    二、立法与法的创制和制定的区别

    第三节 立法的本质与法的形成

    一、立法的本质

    二、法的形成

    第三章 立法的历史发展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程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使同学了解立法的产生,不同历史类型国家立法的发展以及从古代立法到近现代立法发展的若干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立法的产生、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

    难点:认可习惯法和制定成文法

    [授 课 方 法]以电子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程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立法的产生

    一、对立法产生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二、立法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第二节 不同历史类型国家立法的发展

    一、奴隶制国家的立法

    二、封建制国家的立法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

    第三节 从古代立法到近现代立法发展的若干规律

    第四章 立法原则和立法的指导思想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程90分钟的教学,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立法的原则和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法定立法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立法原则、法律原则、立法原则与法律原则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自学、讨论、课堂活动、作业等形式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立法原则概述

    一、 法律原则与立法原则

    二、法律原则与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立法原则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一、立法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立法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立法与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节 我国的法定立法原则

    一、立法的国家法制统一性原则

    二、立法的民主性原则

    三、立法的科学性原则

    第五章 立法主体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程90分钟的教学,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立法主体的概念、立法主体与立法权的关系、国家立法机关的性质和立法权限。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立法主体的概念、立法主体的种类、立法机关

    [授 课 方 法] 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自学、讨论、课堂活动、作业等形式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立法主体概述

    一、立法主体的概念

    二、立法主体与立法权

    第二节 国家立法机关

    第三节 行政机关

    第六章 立法体制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立法体制的定义和分类及我国立法体制的发展、形成和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立法权、立法体制、立法权限的划分、优先立法权与地方专有立法权的区别

    [授 课 方 法] 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自学、讨论、课堂活动、作业等形式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立法体制概述

    一、立法体制的含义

    二、决定和影响立法体制的因素

    三、立法体制与立法体系、立法权的归属、立法事项

    第二节立法体制的分类

    一、从国家管理形式的角度可以将立法体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二、从国家结构形式的角度可以将立法体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三节 我国的立法体制

    第七章 立法程序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立法程序的概念、种类和阶段。了解提出法律案的主体和审议法律案的程序。使学生了解各国表决通过法律的主要方式及法律的公布程序,掌握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立法程序、提出法律案、审议法律案、表决方式

    [授 课 方 法]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自学、讨论、课堂活动、作业等形式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立法程序概述

    一、立法程序的概念

    二、立法程序的种类

    三、立法程序的阶段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创制法律的程序

    一、提出法律案

    二、审议法律案

    三、表决法律案

    四、公布法律

    第三节 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

    第八章 立法预测、立法规划与立法决策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程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立法预测的概念作用和种类。掌握立法规划的概念、编制和实施。掌握立法决策的主体和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立法预测、立法规划、立法决策

    [授 课 方 法] 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自学、讨论、课堂活动、作业等形式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立法预测

    一、立法预测的概念和作用

    二、立法预测的种类

    三、立法预测的步骤

    第二节 立法规划

    一、立法规划的概念及作用

    二、制定立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立法规划的分类

    第三节 立法规划的决策

    一、立法决策的主体

    二、立法决策的步骤

    第九章 法的解释与修正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掌握立法解释的概念、分类和意义,了解法律的修改、补充及废止。使学生了解掌握立法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明晰立法与法的创制和法的制定的区别。了解立法的本质与法的形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律解释的概念、法律解释的种类、立法解释的概念及特征、法律的修改、

    法律的补充、法律的废止

    [授 课 方 法]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自学、讨论、课堂活动、作业等形式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法律解释

    第二节 立法解释

    一、立法解释的概念

    二、立法解释的分类

    三、立法解释的意义

    第三节 法律的修改与补充

    一、法律的修改

    二、法律的补充

    第四节 法律的废止

    第十章 立法监督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握立法监督的概念、基本特点和立法监督的体制,尤其要明确法律冲突的含义。使学生把握立法监督的概念、基本特点和立法监督的体制,尤其要明确法律冲突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立法监督概念、立法监督的特征、立法监督的意义、启动我国立法监督的方式

    [授 课 方 法]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自学、讨论、课堂活动、作业等形式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立法监督概述

    一、立法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二、立法监督的意义

    三、立法监督的模式

    第二节 我国的立法监督体制

    一、我国立法监督的内容

    二、我国立法监督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 我国立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专门的立法监督机构

    二、完善立法监督的程序

    第十一章 立法技术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结构与形式、名称、整体结构和形式要件。掌握立法与法律规范的结构和立法与法律规则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立法技术的概念、总则、分则、附则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立法技术概述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结构

    二、立法与法律规范

    三、立法语言

    第二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结构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结构的概述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整体结构

    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要件

    第三节 表现规范性法律文件内容的符号

    撰稿人: 邹艳晖 审核人: 苑敏

上一:【法学】《专业实习与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下一: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