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7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社会调查与统计》教学大纲

Sociological Survey and Statistics

课程编码:23203060 学分:4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 64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

推荐教材: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目:

1.刘畅:《社会调查与统计》,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2.水延凯:《专题调查与实例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徐经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为增强学生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掌握社会调查与统计的操作程序,以及各步骤环节的技术问题,掌握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运用的技巧,并熟练掌握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能够运用社会调查与统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社会研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社会调查与统计》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对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实践教学、书面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概念、特点、功能、由来与历史发展;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范畴与方法,包括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特别是方法论问题,掌握社会调查的操作的一般程序,以及各步骤各环节的技术问题,了解社会调查不同类型的适用条件,掌握社会调查方法运用的技巧;能够运用社会调查的有关知识和理论、方法、技能指导现实工作,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并熟练掌握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灵活运用。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绪论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调查的概念、特点;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论;了解社会调查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调查的概念、特点,社会调查的方法论。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什么是社会调查

    一、什么是社会调查

    二、社会调查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方法论

    一、社会调查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二、社会调查的方法论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发展

    一、古代的社会调查

    二、近代社会调查

    三、现代社会调查

    第二章 社会调查过程及主要环节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了解并掌握如何选定调查课题;学会如何设计调查方案;了解如何组织调查队伍;并自己动手拟定一份调查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学会选定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组织调查队伍。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一、社会调查的一般过程

    二、社会研究一般过程的特征

  2. 选定调查课题

    一、选题的重要意义

    二、调查课题的种类

    三、选题的原则

    四、选题的来源

  3. 提出研究假设

    一、什么是研究假设

    二、为什么要建立“假设”

    三、形成研究假设的必要条件

  4. 设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二、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三、调查方案举例

  5. 组织调查队伍

    一、调查人员的选择

    二、调查人员的培训

    三、调查队伍的组织

    第三章 调查研究的基本类型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了解并掌握普查特点、以及普查的步骤和原则;了解并掌握抽查特点、应用以及抽查的步骤;了解并掌握典型调查的特点、步骤以及选择的方法;了解并掌握典型调查的特点、分类以及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普遍调查

    一、普遍调查的涵义与特点

    二、普查的作用与应用范围

    三、普查的程序与方式

    四、普查的原则

  2. 典型调查

    一、典型调查的涵义与特点

    二、典型调查的步骤

    三、选择典型的原则

    四、选择典型的方法

    第三节 个案调查

    一、个案调查的涵义与特点

    二、个案调查的分类

    三、个案调查的一般步骤

    四、个案调查的适用范围

    五、个案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四节 抽样调查

    一、抽样调查的涵义与特点

    二、抽样调查的应用

    三、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

    四、对抽样调查的评价

    第四章 社会现象的测量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并掌握社会测量的尺度;了解并掌握社会测量的指标;了解并掌握社会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测量的尺度,社会测量的指标,社会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测量的概念与特征

    一、什么是测量

    二、测量的要素

    三、社会现象测量

    第二节 社会测量的尺度

    一、定类尺度

    二、定序尺度

    三、定距尺度

    四、定比尺度

    第三节 社会测量的指标

    一、社会指标

    二、调查指标

    第四节 社会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一、社会测量的信度

    二、社会测量的效度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第五章 文献调查法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法的定义与类别;了解并掌握搜集文献的要求与步骤;掌握信息摘取的程序与方法;了解并掌握网络信息的搜集和摘取;明确文献法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献法的使用。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文献调查法的概念

    一、文献调查法的含义

    二、文献的类别

  2. 文献的搜集

    一、收集文献的基本要求

    二、收集文献的步骤:

    三、文献查找的方法

  3. 信息的摘取

    一、摘取信息的一般程序

    二、记录信息的主要方法

  4. 网络信息的调查

    一、网络信息的定义和特点

    二、网络信息的搜集和摘取

    第六章 实地观察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实地观察法的定义与类别;了解并掌握实地观察法的实施原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并掌握如何减少观察误差;了解实地观察法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实地观察法的使用。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实地观察法的概念和种类

    一、什么是实地观察法

    二、观察法的类型

    第二节 实地观察法的实施

    一、观察法的原则

    二、实地观察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努力减少观察误差

    一、产生观察误差的原因

    二、减少观察误差的途径

    第四节 对实地观察法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法的优点

    二、实地观察法的缺点

    第七章 访问调查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解并掌握访问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理解并掌握访谈过程及其技巧;掌握访问调查的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电话访问和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了解并掌握访问调查法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访问调查法的使用。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访问调查法概念和种类

    一、什么是访问调查法

    二、访谈法的类型

  2. 访谈过程及其技巧

    一、接近被访问者

    二、提问的种类、方式和语言

    三、听取回答的技巧

    四、引导和追询

    五、访谈结束

    六、再次访问

  3. 访问调查的实施

    一、做好访问前的准备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重视访谈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

    四、做好访问记录

    五、对无回答的处置

  4. 电话访问和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

    一、电话访问

    二、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

  5. 对访问调查法的评价

    一、访问调查法的优点

    二、访问调查法的缺点

    第八章 问卷调查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问卷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理解并掌握问卷的结构和设计原则;掌握问卷调查的实施特点;了解并掌握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并学会自己制作问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问卷法的使用。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问卷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

    一、什么是问卷调查法

    二、问卷调查法的种类

  2. 问卷的设计

    一、卷首语(封面信)

    二、填答说明

    三、问题和回答方式

    四、编码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

    二、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三、对无回答和无效回答的研究

    第四节 问卷调查法的评价

    一、问卷调查法的优点

    二、问卷调查法的缺点

    第九章 试验调查法和蹲点调查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理解并掌握试验调查方案的设计;掌握试验调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并掌握实验调查法的优缺点;并了解蹲点调查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试验调查法和蹲点调查法的使用。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实验调查法概念和种类

    一、什么是实验调查法

    二、试验调查法的种类

  2. 实验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单一实验组设计

    二、实验组对照组设计

    三、多实验组设计

  3. 实验调查的实施

    一、实验者的必备条件

    二、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

    三、实验过程的控制

  4. 对实验调查法的评价

    一、实验调查法的优点

    二、实验调查法的缺点

  5. 蹲点调查法

    一、什么是蹲点调查法

    二、蹲点调查的类型

    三、蹲点调查方法

    四、蹲点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对蹲点调查法的评价

    第十章 资料的整理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资料整理的意义和原则;理解并掌握文字资料的整理;理解并掌握数字资料的整理;学习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的整理。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资料整理的意义和原则

    一、整理资料的意义

    二、整理资料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文字资料的整理

    一、审核

    二、分类

    三、汇编

    第三节 数字资料的整理

    一、检验

    二、资料的分组

    三、资料的汇总

    第四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

    第十一章 统计分析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统计分析的含义、作用、原则;了解并掌握集中量数分析的方法;了解并掌握单变量分析中的统计推断;了解并掌握双变量分析的方法;了解SPSS和SAS等常用统计软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统计分析概述

    一、统计分析的含义

    二、统计分析的作用

    三、统计分析的原则

    四、统计分析的层次

  2. 单变量统计分析

    一、单变量描述统计

    二、单变量推断统计

  3. 双变量统计分析

    一、双变量分析

    二、双变量分析的方法

  4. 统计软件简介

    第十二章 思维加工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思维加工及其意义;了解并掌握几种思维加工的方法;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这几种思维加工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思维加工的方法。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比较法和分类法

    一、比较法

    二、分类法

  2. 分析法和综合法

    一、分析法

    二、综合法

    三、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3. 矛盾分析法

    一、分析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

    二、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三、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 因果分析法

    一、形式逻辑的因果分析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因果分析法

  5. 系统分析法

    一、分析系统的构成要素

    二、研究系统的内在结构

    三、揭示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整体功能

    第十三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调查报告的特点和类型;了解并掌握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了解并掌握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并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调查报告的特点和类型,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类型抽样调查

    一、调查报告的特点

    二、调查报告的类型

  2. 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

    一、提炼报告主题

    二、精选调查材料

    三、拟定写作提纲

    四、推敲书面语言

  3. 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一、标题

    二、前言

    三、主体

    四、结束语

    五、简介

    六、后记

    七、附录

    第十四章 调查工作的评估和总结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调查报告评估的意义和内容;了解调查评估的分析框架;了解并掌握调查成果应用的意义及其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学习如何撰写调查工作的总结。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进行调查工作的评估和总结。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调查报告的评估

    一、评估调查报告的意义

    二、评估调查报告的内容

    三、评估的分析框架

  2. 调查成果的应用

    一、调查成果应用的重要意义

    二、调查成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三、努力改善调查成果应用环境

  3. 调查工作的总结

    一、社会调查工作总结

    二、调查人员个人总结

    第四节 调查工作总结示例

    撰稿人:高海虹 审核人:吴胜

上一:【法学】《专业实习与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下一: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