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传播学》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7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政治传播学》教学大纲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23A05230 学分: 3.0 课程类别: 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 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教材:

荆学民:《政治传播简明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

参考书目:

周宇豪:《政治传播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段鹏:《政治传播:历史、发展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美]爱德华· L· 伯内斯:《宣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

[美]E· M·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政治传播是现代社会基本的政治活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政治传播的基本知识,包括政治传播的基本要素、政治传播的效应评价、政治传播的基本形态等内容,并了解政治传播的历史和实践,树立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传播活动的意识。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本课程要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所有内容,详细讲授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并适当拓展相关内容,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

课程的基本要求

政治传播学是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所选用的教材理论性较强,因而本课程学习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和指定参考资料;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敢于提出疑问;课后完成阅读和小论文的作业。期末完成一篇合格的期末论文。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政治传播活动的基本结构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正确认识政治、传播,从视界融合的角度认识政治传播,把政治传播作为基本的政治活动来研究,了解政治传播的历史沿革。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视界融合的视角看待政治传播;政治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从三个维度认识政治

    一、从国家维度认识政治

    二、从与经济对应的维度认识政治

    三、从社会结构维度认识政治

    四、用何种范式来分析政治

    五、政治体制的两大模型

  2. 从社会的深度理解传播

    一、传播是一种交流

    二、传播生成社会

  3. 从政治与传播视界融合理解政治传播

    一、传播所生成之社会以政治为轴心

    二、社会中政治始终统摄着传播

    三、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

  4. 区别几种涉及政治传播的学科

    一、政治学与传播学视界融合中的政治传播

    二、政治传播与政治传播学

    三、政治传播与传播政治经济学

  5. 把政治传播作为一种活动来研究

    一、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人类活动与政治传播活动

    第二章:政治传播主体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政治传播不同主体——国家、政党、社会共同体和个人在政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形态及其传播效果,要求学生阅读指定补充材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国家、政党和政治精英在政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及特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6. 人是政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

    一、“谁”是人不是物

    二、人是“传播者”

  7. 政治传播主体形态

    一、主体的社会本质与传播的社会本质的契合

    二、主体的个体形态

    三、主体的集团形态

    四、主体的社会总体形态

    五、主体的人类形态

  8. 政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一、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哲学解析

    二、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

  9. 国家与政府作为政治传播主体

    一、国家作为政治活动主体在政治传播中的凸显

    二、国家作为政治活动主体传媒体制的宰制

    三、国家作为政治活动主体而面临的挑战

  10. 政党作为政治传播主体

  11. 社会共同体作为政治传播主体

    一、两个层面的政治共同体

    二、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主体

    三、宗教组织是不可忽略的政治传播主体

  12. 第七节 个人作为政治传播主体

    第三章:政治传播内容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政治传播内容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政治价值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治文明传播和融合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如何从传播的视角看待意识形态、政治价值和政治文明的特性和传播价值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3. 解读政治信息

    一、信息与政治信息

    二、政治信息的分类

  14. 作为一种政治信息的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属性是一种观念信息

    二、意识形态的三个维度

    三、现代意识形态的五个特征

    四、被传播的意识形态

  15. 作为政治信息的政治价值

    一、政治价值的三个级态

    二、政治价值与政治价值观

    三、政治价值能不能传播

    四、政治价值要不要传播

  16. 第四节 作为政治信息的政治文明

    第四章:政治传播中介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政治组织传播机构的构成、传播机制和偏差,大众媒介的本质和功能以及分类,政治话语的话语霸权、自我指涉和妖魔化以及中国政治话语的困境,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指定补充材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 各政治传播中介的基本构成和特征,政治话语是难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7. 中介、媒介、媒体

    一、哲学意蕴的“中介”

    二、传播学意蕴的“媒介”

    三、实体意蕴的“媒体”

    四、政治传播中的“中介”定性

  18. 作为基础性中介的政治组织

    一、组织与政治组织

    二、政治组织传播机构

    三、政治组织传播机制

    四、政治组织传播中的偏差

    五、扁平化与网络化:政治组织传播的走向

  19. 作为核心性中介的大众媒介

    一、大众、大众传播、大众媒介

    二、大众媒介的本质与功能

    三、大众媒介的分类与差别

    四、大众媒介的新心态:“新媒介”的政治担当

  20. 作为外表性中介的政治话语

    一、话语的政治性

    二、政治话语霸权

    三、政治话语的自我指涉

    四、政治话语的妖魔化

    五、政治话语的中国困境

    第五章:政治传播客体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政治客体的分类,掌握内外政治客体的特征,作为政治客体的政治精英和群氓的基本特征和接受机制,作为客体的臣民、市民和公民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阅读指定补充材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内、对外传播客体的特征,作为政治传播客体的精英和群氓的特点和接受机制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21. 客体、对象、受众

    一、哲学意义上的客体与对象

    二、对传播学“受众理论”的反思

  22. 第二节 政治传播客体的内与外

  23. 第三节 作为客体的精英与群氓

    一、政治精英的客体性

    二、群氓的历史演变

    三、群氓的基本特征

    四、群氓的接受机制

  24. 作为客体的臣民、市民与公民

    一、臣民:国家与社会合一中的政治传播对象

    二、市民:国家与社会分离中的政治传播对象

    三、公民:国家与社会融合中的政治传播对象

    第六章:政治传播效应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政治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掌握政治传播对推进民主、形成公共舆论和构建政治合法性方面的效应机制。要求学生详细阅读指定补充材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 政治传播在形成公共舆论和构建政治合法性方面的效应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25. 第一节 对传播学效果论研究的检讨

  26. 第二节 政治传播效应(一):推进政治民主

    一、政治学中被妖魔化的民主

    二、民主化中的政治传播

    三、催化剂与毒药:民主化中的媒介

  27. 政治传播效应(二):形成公共舆论

    一、公共与公共性

    二、公共性的政治品性

    三、公共性与媒介公共性

    四、公共领域的历史变迁

    五、公共舆论

    六、传媒化的公共舆论

  28. 政治传播效应(三):构建政治合法性

    一、研究合法性的几种路径

    二、合法性存在的政治前提

    三、政治合法性的基本要件

    第七章:政治传播形态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政治宣传的历史、操纵、议题建构和认同聚合,政治沟通的基本含义和沟通机制,政治营销与民主的关系、政治广告、政治公关基本知识,三种政治传播形态的关系。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政治宣传和政治营销的历史、形态和现实问题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29. 政治宣传

    一、宣传:去妖魔化的界定

    二、政治宣传的构成要素

    三、政治宣传中的操纵

    四、政治宣传与政治动员

    五、政治宣传中的“议题构建”

    六、政治宣传中的“认同聚合”

    七、政治宣传的层次

  30. 第二节 政治沟通

  31. 第三节 政治营销

  32. 第四节 三大形态的逻辑关系和理论比较

    一、从政治宣传到政治沟通

    二、从政治沟通到政治营销

    三、政治营销对政治宣传的“升华性”回归

    四、“新宣传”:政治营销的一种现代印证

  33. 三大形态的实践过程

    一、政治宣传实践

    二、政治沟通实践

    三、政治营销实践

    撰稿人:苏宝俊 审核人: 常桂祥

上一:【法学】《专业实习与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下一: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