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7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码:23A04042 学分:2 课程类别: 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教材:

张承芬、马广海:《社会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角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俞国良等译,昭明出版社,2000年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将本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研究的范围及研究方法,包括印象归因、态度极其测量、态度的改变、沟通、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人际感谢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策略、人际关系的测量与改善、侵犯与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内容。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及理论;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观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社会心理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社会生活中心理现象,提升实践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研究对象地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发展历史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1.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

  2.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化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性别角色差异的学习,了解角色扮演、角色冲突的理论,掌握性别角色的差异。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角色、角色扮演、角色冲突、性别角色的差异知识介绍。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内容

    三、社会化的历程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文化与环境

    三、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 社会角色

    一、角色的含义

    二、角色的分类

    三、角色的形成

    四、角色冲突

    五、性别角色差异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自我、他人、群体的认知而形成的印象与归因的剖析,使学生掌握自我表现策略和影响归因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印象形成、印象管理、自我、归因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对象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三、社会认知的特征

    第二节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社会认知偏差

    三、印象管理

    四、内隐社会认知

    第三节 社会中自我

    一、自我概念

    二、自尊

    三、自我控制

    第四节 社会信念与社会判断

    一、归因

    二、自动化思维

    三、刻板印象

    第四章 社会动机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社会动机理论的学习,了解到社会动机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特别是理解和掌握侵犯的原因及对侵犯的控制。研究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成就动机、侵犯与利他动机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1. 社会动机的概念

  2. 社会动机的特征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

    二、亲和动机

    三、权利动机

    四、侵犯与利他动机

    第三节 动机冲突与心理挫折

    一、动机冲突

    二、心理挫折

    第五章 态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态度的实质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形成,学习有关态度的改变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并学会如何测量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知失调理论、态度形成理论、偏见和歧视。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态度概述

  1. 态度的定义

  2. 态度的结构

  3. 态度的特点

  4. 态度的功能

  5. 态度与行为

    第二节 态度理论

    一、认知平衡理论

    二、认知失调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形成的理论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三、态度的改变

    第四节 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特征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

    三、偏见的常见形式与消除

    第六章 人际沟通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沟通的特点与类型,学会用身体语言沟通和人际空间沟通。

    [教学重点与难点] 非语言沟通、网络沟通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1. 人际沟通的过程

  2. 人际沟通的障碍

    第二节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一、语言沟通

    二、非语言沟通

    第三节 网络沟通

    一、网络沟通的形式和特点

    二、网络沟通的社会特点

    第四节 人际沟通的改善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人际沟通状况

    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三、恰当运用非语言沟通

    四、注意沟通情境的统一性

    第七章 人际关系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的分析,使同学们掌握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吸引条件。理解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吸引规律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特点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理论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接近与人际吸引

    二、相似于人际吸引

    三、互补与人际吸引

    四、个人特质与人际吸引

    第三节 亲密关系

    一、家庭亲密关系

    二、友谊与亲密关系

    三、爱情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三、人际关系测验

    第八章 社会影响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模仿、暗示、从众、服从、时尚和流言等社会影响,了解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从众、服从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概念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和种类

    二、模仿理论

    第三节 暗示

    一、暗示的概念和种类

    二、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第四节 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

    二、服从

    第五节 时尚与流言

    一、时尚

    二、流言

    撰稿人:任伟伟 审核人:吴胜

上一:【法学】《专业实习与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下一: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