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概论》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7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可持续发展概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SustainableDevelopment

课程编码:23A06010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教材: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参考书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由来,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期望学生们把可持续发展观渗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中。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对可持续发展概论作系统全面的介绍,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详细阐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根源、对策以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的基本要求

1、认识和理解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危机引发人类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发展方式由传统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2、把握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消费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三种生产理论基本理论以及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及其采取的对策。

3、认识中国发展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以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4、本课程以理论授课为主,每堂课都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份论述性质的平时作业,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课程教学过程中压缩教师讲解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的时间,提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理论分析的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发展观的批判与转型——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发展、增长的区别,掌握发展观的概念。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展现1949年以来中国发展观的变化,掌握发展观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和发展观的转型。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背景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涉及的内容

第三节 1949年以来中国发展观的变化

一、传统发展观

二、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掌握可持续发展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应努力探究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方式,以求更好地指导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消费观。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一、神话自然观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

三、西方古代自然观

四、机械自然观

五、可持续发展自然观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1.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概念

  2.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内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1.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

  2. 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

  3.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

  1. 传统消费观的类型与影响

  2. 可持续性发展消费观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并掌握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三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分析人类与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公共物品理论和三种生产理论。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一、自然资源的特点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二节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

  1. 外部性

  2. 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节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一、财富代际分配理论的产生

    二、财富代际分配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三种生产理论

    一、物质资料生产

    二、人口生产

    三、环境生产

    第四章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与对策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即从人类意识的局限性、市场经济、政府政治、科技等不同的角度来寻找原因,分析相关对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态危机的人类意识根源和科技应用导致生态环境负效应。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一、人类意识的局限性与生态环境

二、科学技术应用与生态环境

三、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

四、政府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二、公众参与共建生态文明

三、发展绿色技术

四、发展方式转型

第五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目前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压力。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重点掌握中国持续发展所采取的路径。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持续发展所采取的路径。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压力

一、人口问题

二、资源问题

三、环境问题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环境资源保护

二、发展教育

三、促进科技创新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撰稿人:张佳刚 审核人:代洪亮

上一:【法学】《专业实习与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下一: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