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原理》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6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社会学原理》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课程编码:23A03095 学分:3.0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政治学类

推荐教材: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目: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的概念体系及发展历程与主要的研究方法,学会用基本的社会学理论思维方法与视角认识、理解与分析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并能够针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对策与解决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适应社会。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原理,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的政治专业学习奠定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理论的体系。

2、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学会基本的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

3、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正确认识身边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和研究意义,

    掌握社会学创始人的基本思想和经典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

    三、社会学研究的功能

    第二章 社会与文化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学研究的两种方法论,掌握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式,掌握社会学的研究的过

    程。学会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进行初步社会调查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一、社会的涵义

    二、社会的本质

    三、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第三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一、文化的含义

    二、文化的分类

    三、文化的特性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的社会化的涵义、条件和主体,掌握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学会运用社会化的若干理论分析与解决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个性与社会化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概述

    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

    二、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三、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二、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一、 个性及其形成

    二、 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三、 个性与民族性

    第四章 社会互动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互动的概念、类型与理论,掌握集合行为的概念与特征及相关理论,学会运

    用社会互动理论改善社会成员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符号互动理论。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

    一、 社会互动的含义

    二、 社会互动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 符号互动论

    二、 社会交换论

    三、 人际互动

    第三节 社会角色

    一、 社会角色及其类型

    二、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三、 社会网络

    第五章 社会群体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类型与理论,掌握初级群体的概念与特征及相关理论,学会运

    用社会群体理论处理社会成员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群体凝聚力。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 社会群体的概念

    二、 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三、 社会群体的类型

    四、 社群的结构及其作用

    第二节 初级群体

    一、 关于初级群体的研究

    二、 初级群体的特征

    第三节 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征

    二、家庭的功能与变迁

    第六章 社会组织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组织的概念、类型与结构,掌握社会组织的目标与运行规律,掌握社会组织

    管理的相关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组织的概念、科层制理论。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与构成要素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二节 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二、组织的运行

    三、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社会组织管理的形式

    二、社会组织管理理论

    三、中国的单位组织

    第七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概念、类型与理论,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对社会结构

    的意义,学会运用社会分层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的意义与功能。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第八章 社会制度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制度的概念、类型与理论,掌握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结

    合中国实际了解制度化与制度变迁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制度化的概念。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二、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二、社会制度的体系

    三、社会制度的功能

    第三节 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一、制度化

    二、制度变迁

    三、我国的体制改革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变迁的概念、类型与理论,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概念与特征及相关理论,了解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途径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变迁的理论、现代化理论。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二、 社会变迁的理论

    三、 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含义与特征

    一、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二、 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

    三、 发展中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的途径

    撰稿人:周晨虹 审核人:吴胜

上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下一:国际政治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