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6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劳动关系》教学大纲

Labor Relations

课程编码:23A07017 学分: 2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40 其中讲课:24 实验或实践:16 上机:0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推荐教材:

程延园:《劳动关系》(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1.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2.杨志明:《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年

3.王少波:《劳动关系热点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劳动关系的角度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构建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知识框架,并能够运用劳动关系知识判断、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在掌握国内外劳动关系理论与政策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毕业后从事人力资源及其他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劳动关系的各方主体,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等基础知识;

2.通过案例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进一步强化劳动关系的相关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熟悉劳动关系的概念和实质,描述冲突的根源和背景,理解合作的根源,掌握冲突的表现形式,了解影响劳动关系外部环境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劳动关系的实质和外部环境。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一、劳动关系的词源

二、劳动关系的定义

三、劳动关系主体

四、劳动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一、合作的根源

二、冲突的根源

三、冲突与合作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一、经济环境

二、技术环境

三、政策环境

四、法律和制度环境

五、社会文化环境

六、影响劳动关系的五个环境要素综述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及观点,了解各学派的主要理论溯源,理解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劳动关系理论该学派的观点、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授 课 方 法]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一、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

二、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

四、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观点

五、激进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念溯源

一、劳动关系理论

二、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三、埃米尔·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四、马克思·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第三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一、斗争模式

二、多元放任模式

三、协约自治模式

四、统合模式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的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斯密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理论以及行为科学理论。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二、斯密的管理思想

三、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二、科学管理理论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一、背景

二、行为科学理论

三、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一、背景

二、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管理理论的丛林”

三、成熟的劳动关系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

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三、各个时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

第四章 管理方 建议学时:4(讲课2学时,实践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管理方是定义,理解雇主协会的概念、类型和作用,熟悉管理模式,理解管理方的策略和实践,掌握劳资合作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管理方的角色理论、管理模式。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谁是管理方

一、管理方的概念

二、雇主与雇主协会

第二节 管理方的角色理论

一、新古典经济理论

二、权变管理理论

三、劳动过程理论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五、决策过程理论

六、战略选择理论

第三节 管理模式和实践

一、企业管理模式

二、独裁/剥削管理模式

三、集权/宽容管理模式

四、自主/合作管理模式

课内实践:小组讨论“福特公司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工会 建议学时: 4(讲课2学时,实践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工会的概念和机构分类,了解工会的历史发展,了解工会的职能和行为方式,阐述工会民主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工会的组织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工会的职能与行为方式、劳资合作的框架及方式。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工会的概念

一、工会的内涵

二、工会的结构分类

三、工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为什么及如何组建工会

一、为什么组建工会

二、如何组建工会

第三节 工会的职能与行为方式

一、工会的职能

二、工会的职能分类及其理论

三、工会的行为方式

第四节 工会的组织结构

一、工会组织结构的定义

二、地方工会

三、全国性工会

第五节 劳资合作策略

一、劳资合作框架

二、劳资合作的方式

课内实践:小组讨论“中国工会的职能与地位”

第六章 政府 建议学时: 4(其中讲课2学时,实践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熟悉政府的劳动关系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政府劳动关系理论、政府的劳动关系模式及策略。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政府的角色

一、政府的作用

二、政府的角色

第二节 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

一、新保守主义政府理论

二、管理主义政府理论

三、正统多元主义政府理论

四、自由改革主义政府理论

五、激进主义政府理论

第三节 政府劳动关系策略与实践

一、模型框架

二、劳动关系模式

三、政府劳动关系实践

课内实践:小组讨论“政府在面对社会倾销问题时的价值取向”

第九章 工业民主:员工参与管理 建议学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阐述员工参与管理的概念,了解员工参与的类 型划分,理解员工参与的功能和限制,掌握员工参与管理的四个关键点,描述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质量圈、员工持股计划。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员工参与管理的实施

一、员工参与管理的类型

二、如何有效实施员工参与管理

三、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四、员工参与的功能与限制

第二节 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

一、员工持股计划

二、质量圈

三、共同协商

四、建议方案

五、职工代表大会

六、工人董事、工人监事制度

七、厂务公开制度

第十章 惩处与申诉 建议学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惩处的概念和种类,掌握惩处的事实和程序,理解热炉规则和渐进性惩处,明确申诉的含义、种类和范围,描述申诉的程序,阐述申诉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惩处的原则和程序,申诉的范围和程序。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如何实施惩处

一、惩处的种类

二、惩处的事实

三、惩处的原则

四、惩处的程序

第二节 申诉

一、申诉的含义及种类

二、申诉的范围

三、申诉的程序

四、申诉的制度化

五、企业内部建立申诉制度的意义

第十一章 集体谈判和罢工 建议学时:6(讲课2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集体谈判的概念和作用,掌握集体谈判的结构和进程及影响谈判结果的因素,理解产业行动的功能,熟悉产业行动的形式,了解衡量罢工程度的指标,掌握罢工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谈判的进程、方式选择及决定因素,罢工的处理和解决。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模拟谈判。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集体谈判

一、集体谈判的含义和立法目的

二、集体谈判的结构

三、谈判的进程

四、谈判结果的决定因素

五、谈判方式的选择

第二节 罢工及其处理

一、产业行动的形式

二、罢工的概念和分类

三、罢工的功能

四、对罢工的法律约束和限制

五、罢工原因分析

六、罢工的处理和解决

课内实践:模拟集体谈判

第十二章 集体合同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集体合同的概念和作用,理解集体合同的内容概括,熟悉集体合同的重要条款,理解工资福利调整,把握我国集体合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集体合同的具体实施。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集体合同概述

一、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特点

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三、集体合同的分类

四、集体合同的作用

第二节 集体合同条款研究

一、西方国家集体合同的主要条款

二、我国集体合同的主要条款

第三节 集体合同的具体实施

一、集体合同的订立原则

二、集体协商代表

三、集体协商的程序

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

五、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和终结

六、工会监督集体合同履行

第四节 集体合同的立法实践

一、国外集体合同的立法实践

二、我国集体合同立法实践

第十三章 三方协商机制 建议学时:4(讲课2学时,实践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三方协商机制的概念和特点,理解政府在双方协商中的作用,明确三方协商机制的形式和职能,把握三方协商机制的规则和程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方协商机制的主要内容。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三方协商机制概述

一、三方协商机制的概念和特点

二、三方协商机制产生的社会条件

三、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四、三方协商是国际劳工组织中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三方协商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三方协商的级别和内容

二、三方协商的职能

三、三方协商机制的主体

四、三方协商机制的组织形式

课内实践:讨论中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现状与问题

第十四章 劳动争议处理 建议学时:6(讲课2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劳动争议的种类和范围,阐述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理解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熟悉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一、劳动争议的分类和立法意义

二、劳动争议的范围

三、劳动争议处理的目的和原则

四、劳动争议处理方法

第二节 劳动争议的时效与期限

一、劳动争议的时效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期限

第三节 劳动争议证据的保护和运用

一、谁主张谁举证与用人单位举证责任

二、质证和辩论

三、证据的保护和运用

第四节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一、协商制度

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三、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四、劳动争议诉讼制度

第五节 集体争议处理制度

一、集体争议的含义

二、我国集体争议处理

课内实践:模拟仲裁和模拟诉讼

撰稿人:辛瑞萍 审核人:朱丽敏

上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下一:国际政治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