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社会学》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6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劳动社会学》教学大纲

Labor Sociology

课程编码:23A07112 学分:2.0 课程类别: 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推荐教材:

林勇:《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

1.袁方、姚裕群:《劳动社会学》(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劳动社会学》是beat36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系统地了解、理解或掌握劳动社会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并能结合我国劳动领域中的实际情形与理论研究的一般成果,对学科形成框架性的理论性认识。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一是使学生了解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劳动社会学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观点;二是使学生在掌握劳动社会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当前劳动领域的一些现象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三是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当前劳动领域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四是培养学生对劳动与职业的认识与态度,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与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本课程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专题讨论,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应在课下阅读相关文献,完成课后作业。

3. 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相关情况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绪论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社会学的含义,了解劳动社会学学科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解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劳动社会学学科发展的阶段,掌握其理论发展的概况与主要流派的观点,理解国内学科研究的基本视角。

[教学重点与难点]劳动的含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劳动社会学的理论。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社会学概述

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条件

二、劳动社会学的含义

三、劳动——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几个相关概念

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五、劳动社会学的特点

第二节 劳动社会学研究现状与理论

一、国外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议题

二、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三、现代劳动社会学理论

四、中国劳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 劳动的社会结构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劳动社会关系中市场体制的四个运行主体、及主体间的六种复杂关系,理解劳动社会关系中的三方性结构及其主要内容;解劳动的产业结构构成情况及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与趋势,掌握职业的含义,理解职业的功能,理解并掌握职业分类的原则与方法;了解劳动的环境,掌握劳动的社会心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劳动社会关系中的三方性结构;职业的功能;劳动的社会心理。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的产业和职业结构

一、劳动的产业结构

二、劳动的职业结构

第二节 劳动的社会关系结构

一、市场体制的四个运行主体(要素)

二、市场体制下的运行主体间的六种关系

三、劳动社会关系中的三方性结构

第三节 劳动的环境与社会心理结构

一、劳动的环境

二、劳动的社会心理

第三章 劳动者及其社会化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劳动者的含义,理解劳动者的素质构成,理解并掌握劳动者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劳动者社会化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劳动者的素质构成,劳动者社会化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者及其素质

一、劳动者界定

二、劳动者的素质分析

三、劳动者的能力

第二节 劳动者的社会化与行为

一、劳动者的社会化

二、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

三、影响劳动者社会化的因素

四、劳动者行为

第四章 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职业生涯的含义,掌握影响职业生涯的社会因素,了解职业生涯风险;掌握职业选择、职业匹配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理解个人对职业的要求与选择的相关理论,掌握影响我国个人职业选择的各种因素,了解多视角下的劳动者与职业匹配的主要理论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影响职业生涯的社会因素;影响我国个人职业选择的各种因素;多视角下的劳动者与职业的匹配理论。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职业生涯

一、职业生涯的概念与特性

二、影响职业生涯的社会因素

三、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四、社会转型与职业生涯风险

第二节 职业选择

一、职业对人的要求与选择

二、人对职业的要求与选择

三、多视角下的劳动者与职业的匹配

四、当今青年的择业特点

第五章 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职业分层的含义,了解职业分层的理论渊源,掌握影响职业分层的因素;掌握职业流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理解当前我国劳动者职业流动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影响职业分层的因素;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职业分层

一、职业分层的含义

二、职业分层的理论渊源

三、影响职业分层的因素

四、职业分层的方法

五、我国的职业分层

第二节 职业流动

一、职业流动的分类和模式

二、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

三、中国的职业流动及其问题

第六章 劳动组织与组织文化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组织的含义,理解劳动组织的结构,掌握劳动组织的功能,了解劳动组织理论;掌握“单位”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单位组织的特点,理解工会的性质以及我国工会的权利与职能;掌握劳动组织文化的定义、构成要素、特征和功能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劳动组织的结构;劳动组织的功能;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组织概述

一、劳动组织的含义

二、劳动组织的分类

三、劳动组织的结构

四、劳动组织的功能

五、企业劳动组织的工作内容

六、非正式组织

七、中国工会组织

第二节 劳动组织文化

一、劳动组织文化的兴起

二、劳动组织文化的内容要素

三、劳动组织文化的类型及特点

四、中国劳动组织文化建设

第七章 劳动就业及其相关问题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就业和就业者的学科含义,掌握就业的目标;理解失业的含义,理解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了解失业的代价;掌握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等定义、我国的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等基本知识;了解非正规部门就业及可能产生的问题,掌握最低工资制度及其制定需考虑的诸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就业者的界定;非正规部门就业;制定最低工资制度时需考虑的因素。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就业

一、就业的含义

二、就业的社会意义

三、就业目标

四、劳动就业制度

第二节 相关问题

一、非正规部门就业问题

二、最低工资制度及其问题

三、社会收入分配问题

第八章 劳动中的特殊群体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作为我国劳动中的两大特殊群体之(残疾人和女性)的劳动就业情况;理解残疾人的含义及这一群体对就业的条件要求,了解残疾人的就业局限,了解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一般政策;了解作为我国劳动中的女性特殊群体的劳动就业情况,掌握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现状与特点,理解我国劳动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残疾人的就业局限与就业特点;劳动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残疾人群体与就业

一、残疾人的就业条件

二、残疾人的就业局限

三、残疾人的就业政策

第二节 女性群体与就业

一、女性劳动能力

二、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的现状与特点

三、劳动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

四、女性劳动参与面临的挑战

撰稿人:杨洪斌 审核人:朱丽敏

上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下一:国际政治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