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6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Labor Economics

课程编码:23A07002 学分: 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推荐教材: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1.马培生:《劳动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杨河清:《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系统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理论和其最新发展及劳动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要求掌握基本的劳动经济理论和其分析方法和手段,能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劳动和人力资源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就业体制国际比较、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企业激励机制、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失业成因及治理等。劳动经济学这门课程系统地讲授劳动力市场的有关经济理论,提供有关就业、失业、工资、收入分配等问题的经济学解释,比较各国的就业体制的异同及其对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影响,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的激励机制提供理论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象,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能够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企业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

课程的基本要求

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象,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能够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企业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在每一章节会结合案例进行课堂自由发言和讨论,并布置2次以上作业。作业雷同或剽窃者扣除平时成绩10分(百分制)。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导论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首先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掌握劳动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和基本程式;了解相关交叉学科。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程式。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一、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程式

一、研究框架

二、劳动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劳动需求分析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短期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及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掌握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掌握劳动供给的相关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短期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及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需求和供给基本理论回顾

一、供给曲线

二、需求曲线

三、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市场均衡

四、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五、市场类型

六、经济模型

第二节 劳动需求概述

一、概述

二、劳动力需求曲线

三、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策

第三节 劳动需求分析

一、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长期劳动力需求

二、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分析

第四节 劳动需求弹性

一、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二、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三、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第五节 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一、最低工资法的经济学分析

二、工薪税征收政策

三、工资补贴政策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供给的相关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短期和长期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及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个人劳动供给决策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向上弯曲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福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及政策趋向。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供给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一、个人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二、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三、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第三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一、劳动供给与福利制度

二、劳动供给与所得税

第四章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加里·S·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掌握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掌握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了解相关实证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家庭生产理论;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劳动供给生命周期的经济学解释;结合劳动供给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生育模型中影响孩子需求数量的因素。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加里·S·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

一、加里·S·贝克尔介绍

二、新家庭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不同

三、新家庭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一、个人劳动供给基本模型的局限

二、家庭生产理论

三、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

第三节 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动态的劳动供给模型

二、劳动供给生命周期的实证研究

三、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模型

第四节 家庭劳动供给与生育决策

一、家庭生育的经济分析

二、生育模型

三、对孩子的质量需求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力资本的含义、相关理论有所把握和了解;使学生对中外人力资本的投资政策有所了解;掌握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力资本的三种含义;人力资本的特征;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结合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试述如何提高国民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及其安排。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力资本概述

一、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提出

二、人力资本的涵义与特征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与内容

四、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简史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

二、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

三、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

四、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

第三节 西方的人力资本政策

一、人力政策立法

二、教育与培训政策

三、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

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节 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一、我国的人力资本现状

二、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三、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原因

四、加快人力资本形成的政策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了解中国的职业搜寻和迁移状况;掌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型和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了解中国的职业搜寻和迁移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劳动力流动的含义及成因;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改善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如何看待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劳动力流动的三大模型;运用劳动力流动的决策模型分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概述

一、劳动力流动的含义

二、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三、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四、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分析

一、劳动者本人流动的经济分析

二、政府决策分析:移民问题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型

一、刘易斯模型

二、拉尼斯——费景翰模型

三、托达罗模型

第四节 我国的劳动力流动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二、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

三、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

第七章 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掌握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及报酬制度和水平的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工资差别理论;如何提高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工资概述

一、工资概念

二、工资形式

三、工资职能

四、组织工资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

一、内在因素

二、外在因素

第三节 工资学说及理论

一、工资决定理论

二、工资差别学说

三、工资分配学说

第四节 报酬制度设计与员工激励

一、报酬制度的激励作用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代理人的报酬制度设计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表现形式及相关理论;理解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相关理论,了解国外管制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歧视的含义; 歧视的来源;歧视模型。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背景

二、问题的发现

三、“劳动力市场歧视”表现形式

第二节 歧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一、歧视的含义

二、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一、歧视的来源

二、歧视的模型

三、对歧视理论的总结和评价

第四节 国外政府的管制

一、各国制度和规则概述

二、美国消除歧视的政策

三、日本消除歧视的政策

四、我国对违规的默(漠)然态度

第九章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趋势,掌握相关理论;使学生掌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缩小差距的对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 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的变动趋势

一、研究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

二、世界范围的收入差距变动

三、基尼系数在中国的演变

四、我国收入差距的表现

第二节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第三节 缩小差距的对策

第十章 就业与失业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失业的模型、测量、类型及产生失业的原因,提出我国当前解决失业问题的思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失业的类型;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就业理论;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

[授 课 方 法] 讲授法、案例法。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西方的就业理论

一、传统的就业理论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就业理论

三、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就业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五、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

六、理性预期学派的就业理论

第二节 失业概述

一、失业的界定

二、失业的类型

三、失业的衡量

第三节 失业归因理论

一、工作搜寻理论

二、刚性工资理论

三、效率工资理论

第四节 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

一、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失业原因分析

撰稿人:刘建花 审核人:朱丽敏

上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下一:国际政治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