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 学科平台
      • 研究基地
      • 学会研究会
      • 培训中心与基地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七十周年校庆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团学工作
      • 规章制度
      • 资助评优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就业创业
      • 学生组织
      • 宣传平台
      • 权益平台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 科学研究
      • 论文著作
      • 科研立项
      • 成果获奖
    • 师资力量
      • 社会学系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 行政管理系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国际政治系
      • 法学系
    • 党建工作
      • 组织建设
      • 支部生活
      • 党员风采
      • 学习园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政法影音
    • beat365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辅修教育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人才培养 > 正文

【国际政治】《近现代国际关系》教学大纲

来源:beat365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5-26 访问次数: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近现代国际关系》教学大纲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课程编码: 23A05040 学分:3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

适用专业:国际政治

推荐教材: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01年

2.王绳袓:《国际关系史》,法律出版社,1998年

3.袁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学生从宏观历史角度专业入门,并在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等方面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有意识地强调政治科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政治观。通过对几百年宏观国际关系演变的讲授,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复杂的世界和国际问题的能力。讲课时注意结合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视野。超越传统的教师主导角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发挥学生的潜力与能量。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为将来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和从事外事工作及国政教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国际关系的形成及发展脉络,把握其中三大国际体系的特征与主要大国斗争内容,具备关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历史的基本知识素养。

2.初步运用国际关系历史验证当前国际政治相关理论,能够尝试对国际关系历史事实进行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及建构主义的解释,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3.依靠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时追求高投入的学习状态,通过高投入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个人的智慧。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际关系的定义、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问题、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总体历程。了解国际关系学科在国内处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国际关系的定义及近现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总体历程。

[授 课 方 法] 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具体问题鼓励学生与老师及同学互动。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定义

一、关于国际关系的定义

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第二节 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变更

二、国外国际关系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三、国际关系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际关系 建议学时:1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掌握体系下欧洲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特征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把握关键政治人物对本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乃至国际关系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授 课 方 法] 教师主讲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及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条件

  1. 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及其影响

  2. 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条件

    第二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1. 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背景

  2.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3.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民族国家的形成之英国:追求海上霸权

  1. 近代初期欧洲海上权力的争夺

  2. 英国对荷兰海上权力的争夺

  3. 英国对西班牙、葡萄牙海上权力的抢夺

  4. 英国确立其海上霸权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民族国家的形成之法国:追求欧洲大陆霸权

  1. 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

  2. 法国对欧洲大陆霸权的追求

  3. 英、法两国的争霸斗争

  4. 法国争霸失利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民族国家的形成之俄国与普鲁士

  1. 普鲁士的领土扩张

  2. 普鲁士的地缘政治困境

    三、俄国的崛起

    四、俄国的领土扩张

    五、俄国对欧洲霸权的野心及其表现

    第六节 民族国家的形成之美国:美洲体系实现端倪

  1. 北美最初的十三块殖民地

  2. 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矛盾的深化

  3. 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4. 北美独立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下的国际关系 建议学时: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发展、演变及解体,掌握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征、体系下的主要大国矛盾,把握维也纳体系的支柱内容与均势原则的运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均势原则与维也纳体系的支柱内容

    [授 课 方 法] 教师主讲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1. 革命前的法国及欧洲国际格局

  2. 欧洲列强对法国大革命的应对

  3. 法国革命后对外政策的演变

  4. 法国革命后期的欧洲国际局势

  5. 法国大革命的国际影响

    第二节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政策

    二、拿破仑法国与欧洲接连不断的战争

    三、拿破仑帝国的终结

    四、拿破仑帝国崩溃的原因与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拿破仑帝国结束后的欧洲国际格局

    二、维也纳会议上列强的目标

    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四、维也纳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维也纳体系的运行:欧洲协调及世界两大政治体系的形成

  1.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维也纳体系的两大支柱

  2. 欧洲协调的初尝试

  3. 神圣同盟与拉美独立战争

  4. 门罗宣言及美洲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一、30年代欧洲民族民主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1848年欧洲大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进一步冲击

    三、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克里米亚战争

    第四章 俾斯麦体系下的国际关系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俾斯麦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俾斯麦权力政治的内涵,掌握俾斯麦大陆政策的主要内容,理解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对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俾斯麦权力政治、大陆政策、英国放弃光辉孤立

    [授 课 方 法] 教师主讲与学生互动结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德意志统一时期的国际关系

  1. 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洲国际格局

  2. 分崩离析的德意志及普鲁士的进一步崛起

  3. 三次王朝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4. 德意志统一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19世纪70、8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

    一、普法战争后欧洲的国际格局

    二、三皇同盟的缔结

    三、德、法战争危机

    四、东方战争危机

    五、俄土战争及之后的欧洲国际格局

    六、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国际关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大战期间两大军事集团的外交行动

    四、大战末期局势及其逆转

    五、大战的结局

    第五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关系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内在矛盾,掌握体系下的大国关系、经济大危机及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对战后安排的设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授 课 方 法] 教师主讲与学生互动结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 凡尔赛会议上各战胜国的打算

  2. 巴黎和会上的重要问题

  3.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4. 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修订: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一、德国赔款问题

    二、法国的安全问题

    三、斯特莱斯曼外交

    四、非战公约

    五、苏俄对外关系的发展

    六、经济大危机冲击下的国际关系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国关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塑造。理解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美洲的转移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日中立条约及国际政治中心的转移。

    [授 课 方 法] 教师主讲与学生互动结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与扩大

  1. 德国进攻波兰及英法的宣而不战

  2. 苏联构筑东方战线及其领土西移

  3. 德意日三国同盟与苏日中立条约

  4. 美国的租借法案

  5. 反法西斯战争的扩大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结束

  1.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 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3. 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4. 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撰稿人:李霞 审核人:李洪涛

上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下一:国际政治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版权所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鲁ICP备05001960号 Copyrigh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