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森林是什么建筑,如何看待碧桂园森林城市的垂直绿化立体设计?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曾对低碳创新、节能减排、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进行商讨,也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健康环境和建筑美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在目前用地紧张、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的情况下,实施垂直绿化成为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的新型途径。
垂直绿化优点很多: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净化空气、治理PM2.5,提高空气质量;有效减少噪音,绿色植物具有音量、改变声音的传播方向、干扰音波等功能;调节温湿度:被植物覆盖的建筑,可以冬暖夏凉,日本已经通过相关的实验数据来证实,有植被覆盖的建筑比无植被覆盖的建筑相差10℃。
去年三月去过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新加坡在2012年开放了滨海湾花园一期,从“花园城市”变为“花园中的城市”,通过全面整体性计划提升市内的绿化和花卉景观,滨海湾花园利用垂直绿化打造成了一个示范性项目,展示新加坡作为花园中的热带城市的精髓。我参观后叹为观止,发达国家的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垂直绿化的运用,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后来陪同闺蜜去参观马来西亚的森林城市,这个项目利用了垂直绿化、空中花园、屋顶花园系统来重新构建建筑与环境的空间。正中我对理想中的居住环境的幻想,思虑之后也购买了一套。
希望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和房企可以参照森林城市的立体园林设计,能够糅合垂直绿化的理念。经历规划设计的蜕变,转变成:花园中的城市。
附几张三月去拍的图。
为什么垂直地带性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严格来说,垂直地带性的分异基础并不只有热量,热量只是其中一部分,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另外还有水分,通常降水在山地的变化规律是变少变多再变少,在半山腰的地方降水达到最多。
所以,山地的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是热量和降水。受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相对高度(一般500米),山地就会出现垂直带的分异。
通过“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带谱图”来分解下垂直地带性:
1、南坡海拔2000以下,山麓地带的第一个自然带称之为基带,所以南坡的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山地所在的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当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北坡的基带并不是常绿阔叶林,反而是高山草原带,因为海拔较高,气温偏低,没有足够的热量,森林无法生长。
2、自然带谱数目南北坡有差别。南坡有7个,北坡与4个,证明南坡的水热组合较好,北坡的水热组合较差。因为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在北半球的山脉,东西向的山脉,通常南坡为阳坡,所以南坡的自然带数比北坡的多。
3、自然带的变化一般是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草原(草甸)-荒漠-积雪冰川。海拔越高,水热组合越差,植被的高度不断降低。
4、雪线的高低,图中可以看出南坡的雪线较低,是因为降水较多。那么我们要了解的是雪线的影响因素与哪些:一般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与坡度呈负相关。到底哪种因素占主要呢?要看哪种因素的影响最大,珠穆朗玛峰南坡既是迎风坡也是阳坡,因为降水非常多,其影响大于气温的影响,故南坡雪线低的原因是降水多。
一个山不同高度是垂直结构吗?
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既不属于水平结构也不属于垂直结构。而是属于梯度分布。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过程,即生物群落的成层现象。
群落的成层现象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表征。即是说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在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和地面(或水面)以下不同深入分层排列结果,形成了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
陆地生物群落的成层结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等;而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环境原因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可见,成层现象实际上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优越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的种类多,群落的层次多,成层结构就复杂;反之,则层次少,成层结构就简单。
在发育成熟的森林群落中,分层现象十分明显,典型的情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地下层、地被层、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
对于“植物的垂直分布”理解起来有两个岐义:
一是在群落中有垂直分层现象。
二是随海拔梯度而成垂直分布。
两者受到的生态因素的影响情况分别是:
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等;
环境梯度一般包括海拔、温度、湿度、土壤、风与光等因素,就动物群落来讲还包括植被梯度因素。
如果不将海拔算成生态因素(直接因素)的话。高山(山坡)植物的垂直分布的主要((最主要)原因是温度。
群落中垂直分层(垂直分布)的主要(最主要)原因是: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