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宫殿是什么建筑 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

    1、明朝宫殿是什么建筑,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这个问题问的好,中国的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木构建筑,既然是木构建筑,那防火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雷击失火往往是这些木构建筑...
    明朝宫殿是什么建筑
    明朝宫殿是什么建筑

    明朝宫殿是什么建筑,有的话是怎么安装的?

    这个问题问的好,中国的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木构建筑,既然是木构建筑,那防火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雷击失火往往是这些木构建筑失火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数据来看,作为最重要的皇家宫殿群故宫,在明清两代800多年间里就有失火80多次,其中雷击失火是重要方面。

    在故宫建成后的第二年,作为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就遭遇雷电致火,火焰蔓延到背后的中和殿,保和殿,将其化为一片焦土。明成祖朱棣不得不在原地另起炉灶,花了3年的时间才全部复原。

    那么,例如故宫如此重要的皇家宫殿群都没有做好避雷工作吗?

    明代的时候,国人还不懂避雷针的作用,故宫的格局在明代也更加紧凑,所以明代时期故宫的火灾远多于清代。清代康熙以后,随着西方科技逐渐传入中国,故宫也开始使用避雷针来防御雷击火灾。我们知道,我们的木构建筑中屋顶梁架两侧各有一个鸱吻,鸱吻既可以起到保护木构梁架的作用,也是古代避火神兽,当然,它的避火功能只能体现在迷信中了。

    但是,人们利用鸱吻这一宫殿建筑中的最高点,也是雷击最集中的点,在鸱吻的口中安放了一块铁片,就像鸱吻的舌头一样,然后,把铁片连上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就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

    当然,这种简易的避雷针的作用有限,建国以后我们在故宫大量的木构建筑上进一步安放避雷针,以更好的防御雷击。针对故宫的建筑特点和陈列展示的设计,现在的故宫避雷设备多种多样。如有正脊的屋顶采用双支针状, 四角攒尖屋顶采用单支针状, 对金属鎏金宝顶和金属屋顶充分利用接地, 如紫禁城四角楼利用鎏金宝顶、雨花阁利用屋顶的染金龙身接地等。下图中沿着脊兽的铁丝就是避雷设备的接地线。

    世界上第一座宫殿?

    南京明故宫也就是南京的故宫,是我国的四大故宫之一,也是保存最为残缺的一个故宫。但如果翻开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南京故宫始建于1366年,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达20年的建造,明故宫建成了一座拥有101.25万平方米的明朝首都皇宫,足足比北京故宫多出了30多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被誉为“世界第一宫殿”。

    明朝官制的皇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於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後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二十四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朱高炽。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医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医院 御医 十人 正八品 太医院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帝国网站管理系统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onganzs.com/wenda/a4348.html
    (0)
    上一篇2023年03月24日 10:20
    2023年03月24日 11:51下一篇

    相关信息

    更多相关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